繼上次參觀了忠泰美術館後好像有了不解之緣,一天無意中又發現了新富町文化市場,這個市場其實就位於萬華剝皮寮老街附近,但以往不會發現到原來這裡還有個老市場就叫作新富市場。
也許是下午來的原故。市場多半已經收攤,走在舊市場裡各種味道彌漫著,新富市場我還是第一次來訪。記憶裡小時候沒有跟父母走過傳統市場,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偶爾我也會帶他去市場逛逛,以前他很排斥傳統市場的老舊還有一股腥臭味,但逛老市場最好玩的地方你可以看見生活百態,小販的叫賣聲在空氣裡迴盪著,有些熱情的攤販還會分享料理的撇步。
只是,如果市場能更有規劃,排除那些髒亂的視線,也許更能吸引年輕人來走走。
市場保留了完整的木製攤位,結合影像藝術,創造新的價值,成為展區的一部分。空間明亮舒服,不同的角度皆有不同的風景,難怪吸引一些"文青"來拍照取景。
其實據老台北人說,萬華這邊以前龍蛇雜聚,從三水街一直到龍山寺一整條都很複雜。如果忠泰建設沒有承接下來,它也許將永遠被人所遺忘。位於三水街東邊,早期的新富市場又稱作三水街市場,日據時代就存在於此。
穿過了昏暗的市場,不遠處就看到許多年輕人來訪,新富市場於1935年落成,是當時第一座也是目前現存日治時期公有市場中擁有現代建築式樣的標地。
馬蹄形的外觀,中間是露天的凹面採自然光的天井結合了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
利於室內通風採光的天井設計
除了市場主體以外,還保留日治時期的管理員辦公室與日式宿舍(但目前尚未開放參觀);2014年公開招標後由忠泰建設取得九年的經營權。
這個空間雖然不大,但非常饒富趣味,建築的歷史意義將在我們的記憶裡重新更改,我很好奇這些年輕人怎會知道這樣的資訊?來到這裡是否只是拍照打卡或者是求知求學,理解以往在這個城區的生活脈絡與精神。期待這樣的新興文化場所能為萬華艋舺帶來一股新的氣息。目前這個空間沒有導覽不收門票,但有咖啡館、餐桌學堂、文化學校、社區香草園及萬華文史典藏室及公眾客廳歷史展示與創意空間。
這裡提供手沖咖啡及輕食還有特製軟飲;我們今天點了店家推薦的鐵觀音咖啡及碳焙蔗糖奶茶還有草莓蛋糕。
鐵觀音咖啡味道偏酸,喝起來有果香,鐵觀音的味道不大明顯,個人是比較喝不習慣的。
以一個過去的市場為場域,創造新的價值及意義,市場空間不大,但只要願意體會,每個細節都是風景。
一開始我本來以為是管理市場的一個辦公室。但這裡居然也有餐桌食堂的概念,滿好的構想而且市場就在旁邊。
我寫過不少老宅咖啡店,很自然的就被這些老宅所吸引,新與舊的融合與設計,簡潔的空間裡讓心緒慢慢沉澱。
這裡在1935年6月落成,1970年代新富市場受到環南市場開幕及東三水街攤販的新興而逐漸走向沒落。
原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建築特色有木造攤台及從日治時期延續至今的製冰產業。總面積大約400坪。
咖啡廳的後方就是傳統的老市場,一路走過來的路上看見兩旁攤販所販售的商品,老一輩子的人們如同往常進行著起居,破舊的房舍是敞開的,凌亂的雜物擺滿整個屋子內,不難窺見貧富的差距。然而這樣的一個空間卻打破藩籬,用另一種生活價值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市場在全盛時期多達三十個攤位,曾經沒落過一時,現在重新出發打造了新的形象,用文化留住人們對歷史的好奇。
簡單體驗了這個空間與茶飲甜點,個人還滿喜歡這裡的氛圍,咖啡廳這裡還有個黑色巨大的門(不知早期是做何用途?)
關於歷史你有多少想像?那些離我們好久好久的年代,而明天呢?明天這裡又將變成什麼樣子?
這些軌跡慢慢堆疊出各種生活的需求,激發出我們對生活的各種期待。
台北市萬華區三水街70號 營業時間:10:00-18:0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