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一趟旅行讓我闖進了古徽州這塊神奇的文化歷史之地,從徽州古城至呈坎,難忘古建築的奇特異景,更對南屏與宏村有著莫名的感受,黃山的壯麗令人著迷而這五天以來看到許多也體驗深刻!徽州文化起於南宋,發展於元代,鼎盛於明清,從建築的設計我們聊到經濟及文化的各個領域,中國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及其意義。
我們在同樣一個世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看似不同卻又如此相近。我想像不出來的國度像褪了色的畫面只有黑與白,一個村落又一個村落,完整保留的古民厝,純樸的日常,很安靜的早晨裡只有鴨群游盪著,黃昏的夕陽映照在灰舊的石牆上是那麼悠然,城鎮的腳步裡不疾不徐,最耐人尋味的故事總在轉身之處。
一趟旅行,一種心情,把自己回歸到零,重新學習!
第一次來到大陸,充滿新鮮好奇又期待的心情,時間來到了第二天,午餐過後我們來到5A級景區【呈坎】。
五個A代表的是中國品質等級評定的最高標準。
呈坎位於徽州區,當初以易經的原理建村,從遠處看下來河川是由南至北S形的穿村而過,把整個村莊切割成八塊,這八塊卻又於巷弄裡互通,縱橫相交,依山傍水,就好像一幅九宮八卦圖一般,而村落位於八山夾一河的盆地裡,如此又形成了【外八卦】的模樣,完整的保留宋、元、明、清的古代建築。小橋流水的造景宛如一幅清麗的水墨明清中國古畫,雲山相疊之間頗有遺世獨立之感。
呈坎的八卦理論、選址與佈局後人至今仍不解其中的奧妙。
這個村落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目前有七百多戶,二仟八百多居民尚居住於此,呈坎的古名又叫做龍溪,文昌羅氏兄弟舉家遷住於此,是現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
聽說朱熹的外婆就是住在這邊。朱熹是古代有名的文學家與思想家,曾經為官十幾年,後從事教學一生專研儒學。
徽州是一個陌生的地名,對我而言。它是一個古老的地理位置,古文字的徽代表是美的意思,在南宋淳熙"新安志"的時代,徽州就有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的說法。
這些古村落都有大姓,例如葉姓或是汪姓,這些古老大族的祖先大多是因戰亂從北方遷移至此,這邊的地理位置易守難攻,成為古代居民的避難之處,古代戰事頻傳,但少殃及徽州,古老的中原文化才幸得保存。
全村現保存著明清建築共100多處。在台灣常走訪老建物,日式時代的房子對我而言已經是令人大開眼界了,但現在還能親眼目賭明清時期的建物,覺得好不可思議。
如果不跟著導遊走肯定迷路!這裡共有三條主街九十九條巷子,有"走進呈坎,十有九迷路之說";三街代表著百姓街、官街及商業街。除了有精湛的工藝技術以外,還有石雕、磚雕及木雕,彩繪等等,這裡也被中外專家稱為中國古建築藝術博物館。
【古祠寶綸閣】
始建於明嘉靖間(公元1542年),分前中後三處,加上二邊的樓梯間共有十一個開間。
在徽州的村落中最雄偉宏麗的建築就是祠堂,祠堂也是全宗族或是宗族某一部分成員共同擁有的建築,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歷史上徽州曾有大小祠堂共6000多座,但現今留存下來的不多。
整個空間感覺很陰暗,有問過導覽為什麼這裡的房子可以保存的那麼久?原來他們這邊的樑柱是使用香樟來建構,是稀有上等的木材,質地堅硬不容易有裂紋,而下面的柱子使用銀杏樹,銀杏樹可以防蟲蛀。難怪房子可以保存這麼久。
一進為儀門,儀門內是八丈見方的天井。二進為大廳,堂中還有四根大立柱,現堂上還掛有匾額為明代書法家董其昌之作。大廳高大的板門照壁後又是一個天井。
宗祠一般都建得又高又氣派,除了是祭祖儀式的需要,也讓人產生肅穆和敬畏的氣勢。
石柱後面是24根圓木大木柱,氣勢宏偉。歷經四百多年仍可見其在上面的雕刻。
屋頂閣柵外露,飾以水磨青磚,這裡也是呈坎村的至高點。
印象很深刻,至今有夢過二次自己身在古代的夢境,一次是在郊外,天很黑很黑,我穿著古裝,不知在躲避誰?後面是一群男人的吆喝聲,還有馬在奔跑的聲音,我很慌很慌只知道要一直向前跑,樹林裡隱約透著一些光線,突然眼前我看到一張木桌於是就趕快鑽進桌子底下,一穿過桌子就回到現代,我醒了。
不知那時我是不是讀書讀到壓力太大了,才會亂夢有的沒的,很少做夢會記得夢境,而可以夢到古時也滿詭異的....。
我們至呈坎裡的【818客棧參觀】。
會選擇住這邊的顧客多半是想要深度體驗呈坎裡的人文風景,這邊也提供會議及餐飲、住宿,是一家徽派特色的鄉村客棧,整個格局是按照徽派建築進行設計,風格古色古香。
一樓是休憩區,還有文房四寶供前來的顧客揮灑筆墨,喝茶聊天。
裡面有很多的木雕,復古的房間佈置。
818客棧裡的角落充滿著古樸的懷舊氣息。這些老所在經過整修,重新以另一種樣貌及其形式被保留下來,在新與舊的併存裡讓我駐足停留許久,那是一種衝擊,進入這些老屋裡,有百年文化的歷史軌跡,依舊堪用的老物件,惜物的珍貴在這裡格外顯得令人動容。
老祖宗一片一瓦建構的屋子,有古老的智慧,有風水的傳說,石階上曾經走過的地面,有哪些人家曾在這裡生活著,站在老屋角落片刻,更讓人覺得時間歲月的流轉一去不復返。
呈坎有牌匾多、名人多的特色,有人探討為什麼這個村落名人歷久不衰?
1.尊師重道,造就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把尊師當做一種美德,呈坎流傳著;三代不讀書,好比是個豬!的俗語,也說明重視讀書的風氣。
2.封建文化的熏陶:強烈的宗族觀,舊日呈坎各姓人聚族而居,家規都有一條要讀書做官,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這對各族後代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
3.古代有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當時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這些徽商用財力基礎來鼓勵後輩勤勉向上,甚至不惜蓋學堂提供免費讀書,徽商財力雄厚,造就了名人輩出,這些人有的做官發了財,有的是經商發財,後來都把這些資源拿來投入教育,透過教育又促使更多學子得以發展,良性的循環也造就了呈坎名人輩出的原因。
呈坎街巷全部由花崗石鋪成,兩側民宅整齊排列,縱橫相交,青牆黛瓦,有高有低,長街短巷...漫步在其中好似回到古老的時光,裡面有宋、元建築,也有明清建築,故有著呈坎民居甲天下的美譽。
房子呈四方型的格局,所以可以看到對面一起旅遊的朋友們,這樣看過去真的很有味道,褪了色的木門窗與片瓦屋簷層疊相依。微笑是旅行最好的風景。
保留的古屋希望後代可以繼續小心維持下去。觀光的品質若要與台灣相比仍有差異性,不過這是好的,至少有進步的空間。
幾個同行友人都對呈坎的印象難忘。
以下古建物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觀↓
1、罗嗣海宅(明代) 2.环秀桥(元代)3、罗永祈宅(明代)4、钟英楼(明代)
5、罗纯夫宅(清代)6、罗家坤宅(明代)7、燕翼堂(明代) 8、罗会铮宅(明代)
9、罗润坤宅(明代,省保单位,1961年公布)10、罗会泰宅(元代)
11、长春社(宋代.省保单位,l998年公布)12、隆兴桥(明代)
13、罗子琴宅(明代)14、汪闺秀宅(明代)15、金汉龙宅(明代)16、罗重光宅(明代)
17、章金标宅(明代)18、罗来林笔(清代)19、杜欢喜笔(明代)2O、文献祠(明代)
21、罗光荣宅(明代.市保单位.1998年公布)22、罗来滨宅(明代)
以前的房子都蓋的好高,有居高臨下的感覺,主要是為了防竊盜,也是一種氣勢→外面的人站的低,裡面的高。
主建物多半以磚還有石及木為建材。
【燕翼堂】在建築之初就融入許多防火的概念,雖然建築物滅火設計比較原始簡易但它卻開辟了消防自動化的工程先河。
走進來覺得整個房子很暗,因為古時要防盜所以不開窗戶,多半是開天井,所以走進來往上看會有一個天井,一進為大廳,二進多半為長輩居所,老爺房會在右邊,夫人房在左邊。
走進老爺房裡伸手不見五指,房間好小。大概有3坪,古代人覺得房間要小才能聚氣。
房屋的設計理念是在木板上面鋪了一層厚厚的乾細沙,乾細沙的上面再鋪一層小方樁(唸是唸樁但寫不知是不是這個樁?),如果家中發生火災,火勢向上漫延,木板首先被燒掉,於是乾細沙會落下滅火,很有智慧的設計概念。
燕翼堂是一幢明代徽派民宅,兩進兩間三層樓。據說也保持了宋代及元代的建築風格極具特色。靠天井採光,四面都是高牆,也叫封火牆。
古時徽州的男人是要出外經商或是讀書入仕,家裡只剩下妻小及老人,所以建物特別重視防火及防盜。
徽州另一個特色就是馬頭牆,又叫做風火牆或是封火牆,指的是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山牆的牆頂部分。
古建物中的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有的會高出屋面,使用馬頭牆時則兩側山牆高出屋面,並循屋頂坡度疊落呈水平階梯形,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長方形。它也是徽派建築重要的造型特色,多半見於鄉村。-王朝網路
有此一說古徽州男子十二三歲就離鄉背景,馬頭牆是家人們望遠盼歸的物化象徵。
環秀橋為溪東街和前后街的主要通道,建於元代,有此一說元代呈坎村有一對青年夫婦,因家境貧窮,丈夫踏入商途,後來成為富商,卻因心力交瘁客死他鄉,妻子為了要把夫志傳承下去,於是捐資建造此橋,以丈夫的名字命名為環秀橋,橋上一廊亭為清代羅福俊改建,後又稱黑橋,時至文革期間,又改名為紅旗橋。
在呈坎裡幾乎待了一下午。尋常巷弄裡百姓仍過著簡單樸實的生活,走在這裡,有賣水果的大嬸,坐在橋邊的老婆婆,在溪水旁洗著衣服的人家,景象安靜祥和,時光靜好,補捉這一刻的悠然自在。
然後有發現好幾個老人身體健朗,氣色紅潤,想起台北,常見公園裡一堆外佣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家,是不捨也是感嘆。這裡也許生活物質條件沒有台北好,很多事情還是得靠勞力,或許如此,一體兩面,我們能從中獲取什麼?細細思考-那就是回歸純樸簡單。
時間似乎像是被凍結般停留在這個小村落裡,昔日沒落的山城正逐漸找回新的活力!
六月天,依山環水的呈坎天氣不太熱,小橋流水夕陽無限好,青山疊疊,風雲四起,令人回憶無限。
2015年第一次去大陸黃山就上手/徽州哪些可以買?●戰利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