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五點多南下,一個平常的週末日,有著溫暖的陽光,我們來到曾經是商業重地與充滿歷史文化的台南,下了高鐵,租了車,一行人前往安平街區,一路上悠緩自在,輕鬆的節奏在街道綠蔭中穿梭著。

這次受到邀約來台南體驗安平商圈數位行銷的概念,主要目的為提升安平商圈國際化及數位化,讓國際旅客可以透過網路搜尋到安平商圈旅遊資訊,並且推廣安平商圈【Happy Go】旅遊行程。

本日前半天行程建議:董師傅手工麻糬→開臺天后宮→陳氏宗祠→乾隆海堤→王雞屎故居→西㡣殿→荷蘭時期古城牆→船家堡食尚工藝

_DSF3262_副本.jpg

一天快閃收獲多多,也趁此更加了解台南安平在地的古蹟與歷史,除了走訪董師傅麻糬DIY還聽了關於安平鹽的故事導覽,台南第一樓仔厝吃創意料理,三街二巷的鄉野趣聞,大街小巷尋找安平劍獅的蹤影,皮箱子在地產業故事及自己動手做銀鍊體驗金工工藝,台南不但好吃又好玩。

台南人都吃什麼?印象裡他們喜愛在早上吃鹹粥,雖然今早在來的路上已經吃過早餐了。你們知道董師傅手工麻糬嗎?車上七嘴八舌討論起董師傅這家老店,聽說他在高雄相當有名氣,不過台南也有分店,原來是高雄店裡面的師傅出來開的,董師傅為什麼會那麼有名?等等跟著我們來走訪便知道了!

_DSF3265_副本.jpg

時間拉回到27年前,董師傅從雲南來到台灣,一開始與阿公及叔叔同住,而叔叔的岳父就是麻糬開山始祖曾水港先生,叔叔日後也傳承了曾老先生的好手藝,董師傅從小跟著叔叔耳濡目染也習得一技之長,選在南台灣創業。

高雄店的生意絡繹不絕,單單在高雄就有三家門市,二年前在台南也有了分店,想吃董師傅的麻糬不用怕買不到,彈彈手指網路即可下單。

_DSF3344_副本.jpg

來自花蓮的老板娘與朋友把麻糬文化帶進台南,當初的想法是希望可以一邊創業一邊照顧孩子,董師傅麻糬好吃的特色在於他們家是用紫米外皮去製成,吃起來比較不會脹氣;紫米外殼比一般的糯米多了一層花青素,是很好的抗氧化劑來源,而且熱量還比糯米低。外面很少人用紫糯米去製作,他們把新米與舊米分配好適當的比例後下去研磨,經過脫水再蒸煮,接著用機器去攪拌計算完美好吃的Q度。

除了購買好吃的麻糬,商店外面的空間還可以親自體驗捏麻糬的樂趣。

_DSF3279_副本.jpg

餡料經過特別挑選,紅豆使來自萬丹的紅豆,綠豆是進口的,花生跟芝麻慢慢磨成細粉吃起來才不會有粗糙的口感,老板娘一邊替我們解釋一邊也在現場包麻糬將餡料慢慢塞進紫糯米皮裡。

_DSF3293_副本.jpg

先把糯米皮拉長再擠成鼓鼓的小圓球,不要小看這個擠出來的動作,擠不好可是會變形的。

_DSF3305_副本.jpg

而捏完之後在麻糬的表皮上面灑上一些麵粉,主要的用意在於讓糯米比較不會沾黏、出水,做好的麻糬常溫可放置三天,第三天若沒吃完要放冷凍七天,記得不要放冷藏喔!冷藏後的麻糬口感會變硬,而冷凍過後的麻糬讓它慢慢回溫,吃起來的口感就像麻糬冰淇淋一樣。

_DSF3297_副本.jpg

▲手工紫米金莎巧克力麻糬

店內除了有基本的紅豆、綠豆、芝麻餡料以外,還大發奇想,把綿花糖、金莎巧克力、起士乳酪也包進來,老板娘笑著說因為年輕人對於新的口味接受度很高,所以有時店內也會有創新的口味;除此根據當令時節還有草莓大福及七、八月才會推出的櫻桃麻糬,光聽到櫻桃我就很心動了!而且一顆才賣30元,真是佛心來著~

_DSF3299_副本.jpg

▲抹茶綿花糖麻糬

把麻糬的外圍拉開再迅速將材料放進去,順時鐘包起來,老板娘說包久了就會知道這個手感,通常固體的餡料比粉狀的好包。而店內的餡料都是自己去調配熬煮的,食材新鮮又天然。

_DSF3350_副本.jpg

抹茶紫米與棉花糖的相遇,感覺好融化~甜蜜的滋味,相信很多小朋友會喜歡!

_DSF3272_副本.jpg

我記得我去年也在台東吃到福和成的麻糬,台灣的麻糬有客家口味的、有習自日本的、有原住民的,似乎每個地區所製作的麻糬在口感上都有一些差異,包的餡料及外皮的口感吃起來也有微妙的不同。

_DSF3312_副本.jpg

現場老板娘親手包了幾個麻糬讓我們試吃看看。

​​_DSF3317_副本.jpg

我特別喜歡創新口味的餡料,金莎巧克力加上外皮Q彈的紫糯米,吃起來味道很綜合,甜度在糯米飽滿的彈性度上顯得特別均等,我個人滿喜歡的,吃起來脆脆甜甜QQ軟軟,很好吃!

_DSF3348_副本.jpg

▲香草手工麻糬冰淇淋

起司乳酪吃起來鹹中帶甜,甜中帶鹹,味道也很特別!很多人來店裡都會專門來帶這個口味的麻糬回家。

_DSF3263_副本.jpg

店內規劃了手作DIY麻糬的體驗:

人數為10-20個人左右,要事先跟店家報名預約,費用是一人一份100元。

▲體驗石磨過程

哇~為了讓大小朋友現場體驗,店家還特地搬來了這個石臼,在古時候製作麻糬的器具是利用這個石臼去研磨,下面有個凹槽,我把糯米粉倒進上面的洞口裡再順時鐘往前推,水會慢慢流到下面的出口,從選米到泡米、磨米、壓米、蒸米、搗米,一顆小小的麻糬其實很費工時的!

​​ANN77059_副本.jpg

磨製好的米變成這樣(這個是事先準備起來的),不好拉要非常用力!可以順便鍛鍊一下手臂~

_DSF3343_副本.jpg

每個人都有一份,觀察米的形狀跟顏色。

米的種類有很多種,製作麻糬所使用的是糯米,糯米又分成白糯米、紫糯米及紅糯米,形狀有長有圓,各有不同。

桌上共放了六個已經揉好的糯米,一球一球的,我本來以為很簡單,可是放到掌心往外拉伸後,發現糯米皮整個黏在手套上,原來在捏的時候速度要快還要再灑上一些麵粉,手的溫度也會影響到糯米的黏性。看人家做好像很簡單,真的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seafood是有練過的!

ANN77164_副本.jpg

這一站我們停留了一個半小時有吧~ 有吃有玩還有買,下次來台南別忘了來董師傅手工麻糬體驗DIY喔~(手作時間限定14:30-15:30)

【董師傅手工麻糬】營業時間:週一至週日 09:30~18:30 FB連結

台南市安平區安平路91號 電話:06-2232279

_DSF3351_副本.jpg

十一點多豔陽高照,我們來到董師傅麻糬附近的《開臺天后宮》,雖然我是跟著父母從小拜到大,但我永遠搞不清楚拜拜的儀式跟規矩,今天由藝一大哥帶著我們走訪這座廟宇,每次我都傻傻的跟著長輩去拜,但卻不知道每座廟宇的歷史,今天很開心有專人解說,我最愛聽故事了!

藝一大哥說這座廟宇原來為天妃宮,在明清時期位於現今董師傅對面的石門國小北側的位置,清朝末年在此駐守的清朝官兵,遭受到日本官兵的包圍,在這邊殺了將近50多名劉永福部隊的黑旗兵,因此天妃宮後來漸漸沒落,台灣光復後民眾請示媽祖,並擲杯問卦後才遷移至此。在清領時期這個地方可是當時清朝水師衙門的舊址,水師軍隊都在這邊習武練兵;清朝統治初期的安平是很重要的港口,廟的北側則是著名的國家一級古蹟安平古堡(又稱為熱蘭遮城)。藝一說這裡以前住的都是官兵,分內城及外城,內城則是高級的將領住所,而外城給一般的士兵居住,以保護將領們的安全;另外也有牛車、馬車走的道路(現今中興街),專門運送貨物到安平的渡船頭(現今石門國小北側),形成之後的三街二巷,我們晚點也會走到。

_DSF3352_副本.jpg

根據文史記錄....在1895年日軍進入安平的時候仍有清兵駐守,後來遭到日軍圍剿。日軍在廟的後方挖了坑埋了這些被殺害的清兵,之後常聽聞安平天妃宮(天后宮前身)附近有冤魂出現。天妃宮曾經荒廢過一段時日,在1897年時還被改為憲兵宿舍,1900年充作安平公學校教室,到了大正七、八年左右被拆除標售,而當時廟中神像便祀於安平舊聚落的各處廟宇中,一直到二戰後在地方人士與居民的協助及努力下,遷移到目前的位置。

_DSF3354_副本.jpg

J的文章沒有介紹過廟宇,這次倒是滿特別的經驗,印象裡好像不能對著神明攝影(怕會不敬),但採訪之故,我也在心中虔敬說明,希望能把這次的行程分享給更多的人知道。安平天后宮這裡主要祭祀的是天上聖母、延平郡王、五水仙尊王及四海龍王、斗姥元君、太歲星君、文昌帝君、石將軍等神明,正殿供奉三尊媽祖像為軟身雕像。

_DSF3356_副本.jpg

宗教帶來安定的力量。

台南這個古城從荷治、明鄭、清領、日治時期,爾後到了光復時期的國民政府經歷了不同的時代轉變。

_DSF3359_副本.jpg

有關這座廟最早的歷史是從開臺聖王鄭成功自南京兵敗之後,當時把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為了穩定三軍親赴湄洲恭迎三尊殿媽祖寶像鎮舟,後來台灣納入清版圖,清廷以天妃宮鄭氏王廟所建刻意貶抑,除加封媽祖為天后並以寧靖王府另建祀典大天后宮,藉以取代開臺天妃宮在台灣人心中的地位。

ANN77208_副本.jpg

以前沒有特別注意廟的大門上有沒有彩繪門神,藝一說台南的廟宇,只要是由當時的皇帝所賜封的廟宇,就是屬於位階最高的官廟,唯有由皇帝所冊封的廟宇,廟的大門上才會用這一顆顆圓形的凸起物代替,稱為門釘或是鍾乳。門釘象徵妖魔鬼怪不得接近,古時候門釘有108個或81個(兩個門加總起來),下次有時間的話可以數一數有幾個門釘!

_DSF3358_副本.jpg

抬頭看著天花板覺得這個也太厲害了!上面刻什麼我倒是沒仔細看,只是覺得好華麗,當時到底是怎麼樣把這些工藝技術雕刻在天花板上?

_DSF3360_副本.jpg

廟的大門進來左邊有個木箱子,上面有安平開台天后宮的劍獅貼紙,投多少錢看心意,然後可以拿這張貼紙去過香爐,這是保佑交通安全平安的。我突然想到日本最難參拜的神社-金刀比羅宮,那邊也是拜交通安全的。

_DSF3366_副本.jpg

▲石將軍(有三四百年的歷史)

這兩尊石像一為泉州石、一為澎湖石,分別為石將軍與文昌帝君;兩尊石將軍為平埔人半身像與鄭成功墓前的石翁仲。

離開這裡我們往下一個地方走的時候在路上經過一條雜草叢生的道路,旁邊有一些墳墓,這個也滿特別的,但我不敢拍,據說古時有很多從福建過來的人民,他們盼望著回鄉就算死了以後也要歸根,那條道路的地方以前是靠近海邊,當漲潮時會有海水沖上來,所以當地居民們為了怕棺木因長時間泡在海水裡而腐爛,且對過世的親人不敬,因此當時的人就把墓整個封起來,免的受到潮水的破壞,這裡的墓穴是據有特殊歷史文化的,是台灣歷史最古老的明清時期的古墓區之一。

_DSF3369_副本.jpg

轉個彎藝一帶我們來到這個劍獅面前,他說這個劍獅大概最少也有六七十年的歷史(或許年代更久遠),在古早時期,劍獅的功用就是擋煞,它也是吉样的瑞獸,在安平到處可以看到劍獅,而且大部分的造型都不會重覆。

_DSF3370_副本.jpg

劍獅咬劍的方向也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如果你面對獅咬劍,劍柄於左獅咬劍有祈福的作用,劍柄於右獅咬劍則有辟邪的作用,如果咬雙劍就是擋很重的煞,意味著雙劍可鎮煞、鎮宅、保平安(咬雙劍的劍獅也是最兇猛的)除了可以化煞還可以幫助事業運勢,提升財運呢!這個劍獅看起來還算滿和藹可親的

_DSF3372_副本.jpg

照牆後面有五隻蝙蝠代表五福臨門。

_DSF3374_副本.jpg

這棟老宅也已經荒廢了,在古時有錢人家才會在門口做劍獅的雕像。上面的白漆已斑駁脫落,而劍獅的神情帶有怒意(我覺得它雖然眼睛帶有怒意,但嘴巴卻是上揚的)應該是一個嚴肅卻心地善良的劍獅。劍獅上方是三層紅色石磚,也是傳統式樣建築。

_DSF3379_副本.jpg

▲陳氏宗祠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沒有特別入內參觀(也不知道可不可以進去?)

_DSF3380_副本.jpg

宗祠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嚴肅地方,在古時是供奉祖先跟祭祀的場所,不過在台南這裡看到的宗祠比較像是一般的民宅,記得前年去了黃山跑到了南屏,那邊以葉姓為主(其中又分宗祠、支祠、家祠)宗祠指的是祖長帶頭整建的祠堂,支祠就是祖裡面的旁支,家祠最小,只要有錢都可以蓋。祠也代表某個家族的權利與聲望。

_DSF3381_副本.jpg

正午,我們在巷弄裡穿梭著,又發現一隻比較西式的"劍獅"!

6_副本.jpg

我覺得可以來辦一個尋找劍獅活動,或是集滿幾個劍獅送什麼獎品之類的,每隻劍獅除了造型不同以外,所用的材質也不盡相同,有的畫上去,有的刻上去,有的貼上去,而且不只在門的兩邊可以看到,就連盆栽上也有喔!來看看你最喜歡哪一個造型的劍獅?

在台南劍獅也有好多名稱,像是怒目金銅劍獅、妙壽劍獅、古錐劍獅、金光劍獅、古意劍獅...居然還有叫洗澎澎劍獅(可以自己上網Google)

_DSF3384_副本.jpg

走到一半藝一拉著我們來到這裡!猜~這是什麼?

這可是有二百多年歷史的乾隆海堤喔~以前這個區塊都是海,當時為了要防止潮水侵蝕因此在清乾隆四十三年建蓋了這個海堤,總長有二百多公尺,但有一部分已經毀損,如果藝一沒有特別提到這個海堤一般人也不會注意到,這個海堤就位於大馬路邊,所以目前乾隆海堤外圍有被另一道牆給保護著。

【自行開車】
國道一號:由永康交流道下→接台1線往安平方向行駛→接西門路→右轉民生路→接安平路→安平路850巷口即抵達乾隆海堤。

_DSF3391_副本.jpg

從海堤那邊走過來就是國勝路35巷9弄這邊,走在台南的小巷弄裡如果沒有在地人作陪真的很容易迷路,國勝路的巷道不大,大概只有一台摩托車可以經過,這邊有幾棟老房子也很值得來看看,還保留著大正時期的建築樣式。

_DSF3392_副本.jpg

紅磚白牆及日式的屋瓦,目前還有王家後代居住於此。我們好奇的墊起腳尖張望著,這是一棟西式與日式的混搭建築,這棟樓房在當時也是有錢人家的資產,外頭還有自己的廁所,藝一說在當時這棟房子原本是白色的,非常漂亮,房子前面可以眺望一整片海景,可惜後來隨著海岸地勢的改變,目前已不見昔日盛景。

這棟樓厝為安平大善人王圭(雞)屎的故居,建於昭和十二年(1937年),王圭(雞)屎以鹽業致富,後興建此樓。

至於名字為什麼這麼特殊是有它的故事的,據傳王雞屎本名為王圭屎,因為在他出生之前有七位姐姐均不幸早逝,他的父母為了保佑他平安長大於是便取了這個名字,沒想到這個名字真的有保佑到他,長大後他不但經商致富還成為地方知名的大善人。

_DSF3394_副本.jpg

日治時為躲避戰爭轟炸,一夜之間用瀝青將房屋整個外觀塗黑,到了這幾年政府才慢慢將房屋回復原貌。

_DSF3410_副本.jpg

上一張為樓房的前門(以前是面海),這張為後門的樣子,當時為安平最豪華的洋樓之一,前面還擺了石椅讓遊客可以在前面稍作休息。王雞屎的名字讓人印象深刻,而他在台南這裡的名聲也很不錯,他因為承攬日本鹽行搬運工作而致富,賺了錢後回饋鄉里,建橋蓋路,也常幫助窮困的人,廣結善緣。

前面的坐椅也值得一提,這種石椅為壓艙石,早期泉州人渡海來臺,怕船身太輕容易翻覆,所以會在船艙下面放石頭壓著,有的住戶就拿來當作石階或是踏板。

_DSF3415_副本.jpg

▲王雞屎故居

ANN77395_副本.jpg

本想拍張文青照,變成搞笑照~哈哈! 一行人走了半天,聽了不少故事,在日常生活裡蘊藏了許多文化遺產,如果沒有人特地保留這些古蹟我們便無從探究這些歷史,不管是樓房造型獨特的鐵窗花,或是歷經風霜的老屋,只要你願意打開心來聆聽,這座城市永遠有挖不完的寶藏。

【王雞屎洋樓】台南市安平區國勝路35巷2號

_DSF3387_副本.jpg

從房子街巷走出來後就到了安平西㡣殿(中間那個字是龍的異體字),這個廟建於乾隆三年(1738年),主祀安龍王-池府千歲。

_DSF3388_副本.jpg

廟宇就隱身於民宅巷弄裡,佔地不大,但歷史悠久,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之前有一陣子很迷古宅,但大部分在台灣看到的老屋都在一百年上下,二百年有保存的老屋印象裡也不多。

西㡣殿是王城西社區的信仰中心,而這座20幾公分的雕像著繡袍戴著官帽盤坐在小椅凳上,手持著30公分左右的煙斗,造型儉樸眉目親和,就是這裡的土地伯公,人稱王雞屎。

據神明表示,王雞屎死後要化為地方保護神,由於生前喜愛抽煙,故以此造型出現也成為鄰里飯後的趣聞。

_DSF3396_副本.jpg

廟裡有塊匾額上面還有王圭屎的題字,上面寫著民國甲子年。

_DSF3398_副本.jpg

雖然是間小廟但是裡面的工法技術真的很令人讚嘆,樑柱上的雕刻與繪圖非常精美,唯妙唯肖,具有強烈的在地文化特色,走一趟古廟不只是虔心敬拜,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廟宇的典故欣賞當中的細節,領略先人的智慧。

【王城西社西㡣殿】台南市安平區國勝路35巷12號 

_DSF3405_副本.jpg

頂著秋日的驕陽,走進清朝古廟的後方,ㄧ座荒廢的荷蘭城牆出現在眼前,陽光從高高的殘瓦碎縫裡照射進來,綠草鑽進牆上,荷蘭磚留下砲彈的痕跡,我們也在這裡留下我們的記錄。

巷子很短,也不寬,沒有人來帶也不知道城牆就在廟的後方。

我們隨著藝一的腳步走進廟後方的窄巷裡,巷弄裡雜草叢生,紅色的磚牆上面綠草遮蔽,陽光從上方灑落下來,藝一說廟後方的這一面牆是古代荷蘭時期所蓋的城牆,牆只是一部分,先有了這座城牆之後,清領時期才蓋了西㡣殿這座廟宇,城牆上面還有當時所遺留下來的彈孔。當時海軍船艦在外面,稍早之前我們才走到乾隆時期所蓋的海堤。

_DSF3407_副本.jpg

▲荷蘭時期使用的荷蘭磚多半從印尼那邊運送過來,特色是比較扁長。

ANN77362_副本.jpg

光陰流逝,殘破的磚牆有著歲月的痕跡,若沒有在地人的引領與解說,實在很難理解這些古蹟的脈絡與藏匿,這也讓我對台南有了更深刻的情感與記憶。

_DSF3513_副本.jpg

半天的台南行走的都不是大景點,但在小巷街弄裡我卻發現最純樸的尋常日子,簡單而又平凡的幸福。

_DSF3514_副本.jpg

接下來我們起身到下一站

【船家堡食尚工藝】來看看安平第一棟樓仔厝。

台南.安平商圈 在地人的私房景點 (下)

更多關於安平好玩的地方安平好𨑨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nnies 的頭像
    jennies

    JENNIES-自在生活

    jenn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